好痛痛 - 醫療與治療 (11) 膝蓋的脛骨平台骨折!! (by 羅一強物理治療師)

好痛痛 脛骨平台骨折 膝蓋 羅一強 手術後物理治療 強物理治療所 骨科


好痛痛 - 醫療與治療 (11) 膝蓋的脛骨平台骨折!! (by 羅一強物理治療師)


數週前,羅一強物理治療師說他想寫一篇文章,來聊聊他最近遇到的一位病患。
「喔?多特別的病患讓你想寫文章記錄下來?」
「脛骨平台骨折。」
「要怎樣才能把那裡搞骨折!?」我嚇到吃手。
「出了車禍呀~」
「OK~我還以為是打球打到骨折」我把手從嘴巴裡拿出來,自己的手其實不太好吃。

讓我們複習一下膝蓋的構造,你大腿骨叫股骨,你的小腿骨叫脛骨;脛骨旁還有一個聽說有點廢的叫腓骨。你的膝蓋叫髕骨,會在你股骨下緣的溝槽裡滑來滑去。大腿骨(股骨)和小腿骨(脛骨)中間的關節叫脛股關節,脛骨上緣那個承放股骨的台子叫脛骨平台,可以說是下肢乘載重量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好痛痛 脛骨平台 膝蓋 股骨 脛骨 腓骨 髕骨

脛骨平台如果受傷了,附近的東西也很容易出事,例如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半月板、關節軟骨等等,幾乎可以說整個關節囊都可能受傷。脛骨平台骨折後通常需要6~12週才能再度使膝蓋乘載重量。手術後的物理治療也相當不容易,需要耐心與毅力。
除了車禍這種強大外力會使得脛骨平台骨折外,那有沒有其他正常一點的骨折方式呢?答案是有的,如果你玩樂或運動的時候,喜歡從高處跳下來,落地的瞬間膝蓋是直的,身體的重量直接衝撞膝蓋裡的脛骨平台,就有可能造成壓迫性骨折
屁啦,這一點都不算是什麼正常的方式好嗎。而且讓我聯想到Derrick Rose插秧式的落地法,不過他傷到的是十字韌帶和半月板。


臨床上我們會把脛骨平台骨折分成以下六種

好痛痛 脛骨平台骨折 骨折類型 六型

類型一:脛骨平台外側骨折,沒有壓迫性骨折。
類型二:脛骨平台外側骨折伴隨壓迫性骨折。
類型三:脛骨平台外側或是中間壓迫性骨折。
類型四:脛骨平台內側骨折。
類型五:內外側同時骨折。
類型六:脛骨平台橫向骨折,平台與骨幹本體分離。

前三類型的骨折大多發生在低能量外傷(Low energy injury),例如跌倒、持續性或衝擊性運動(溜冰、滑雪)、跑步等等,後三類型則多發生在高能量外傷(High energy injury),例如機車或腳踏車意外事故,易造成複雜性甚至開放性骨折。

脛骨平台骨折分兩類:較不嚴重不用開刀的,也就是無位移骨折,通常只有骨裂。這個只要打石膏或穿戴功能型護具,再搭配物理治療即可。三個月內可能需要輔具保護
較嚴重較複雜的類型是位移型骨折,需要用手術把跑掉的骨頭、關節固定回來。手術後的物理治療需要更全面,以及更長的時間。

手術後通常會腫脹疼痛膝蓋僵硬關節能動的範圍很小肌力明顯下降動作控制也變弱。手術後六週內手術那支膝蓋是完全不能承受重量的,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才能練習慢慢承受重量。一般而言手術後12週才能完全承受重量。
接下來要講手術後物理治療,這邊分成不同的階段來寫。最理想的狀態下是手術隔天即可開始進行物理治療,出院後持續每週兩到三次的治療,並且在家確實執行復健訓練。


脛骨平台骨折手術後1~6週是恢復期的第一階段(前期)

建議接受每週三次物理治療。
這個時期的目標:降低水腫與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肉控制能力。
運動治療包括:主動與被動彎曲運動(膝關節伸直和彎曲90度)、直膝抬腿運動、腳踝擺動運動、並股關節運動、下肢伸展運動、以及沒受傷那側的髖部肌力訓練等等。
徒手治療會以髕骨關節鬆動術和增加關節彎曲角度為主。
這個時期要注意不能承受重量,護膝也不需穿著六週,不能讓膝蓋彎曲超過90度。


手術後6~12週是恢復期的第二階段(中期)

建議安排每週兩到三次物理治療。
這個時期的目標是完全消除疼痛與水腫、恢復膝蓋的正常活動角度、且在輔具幫助下能夠行走,還要加強下肢的肌力。
運動治療包括:膝關節主動彎曲、進階下肢訓練、橋式運動、棒式運動、站立顛腳運動、水中行走運動、室內健身腳踏車
徒手治療依然以增加關節活動度為主。運動與徒手治療目標使膝關節能動0~130度,甚至140度。
承重方面,從8~12週可每週增加25%體重,但是這只是參考值,還是要依醫療人員的判斷來承受重量。在未能100%承受重量之前,需用輔具(例如拐杖)協助行走。


手術後3~6個月內(恢復期的後期)

可降低到一週一到二次物理治療。
這時候的目標是正常的膝關節活動度與正常行走,並且手術的那側肌力要恢復到健康那側的80%。
這時候的治療會以運動治療回主,包含高階下肢肌力訓練、本體感覺訓練、核心肌群訓練、平衡訓練、心肺功能訓練等等。


最後就是返回運動期(手術後6~12個月)

這時候的目標是使腿回到能運動的狀態,這時候會以肌力訓練運動為主,並且加入功能性訓練與心肺功能訓練。

更深入的介紹請看強物理治療所的這篇文章

脛骨平台骨折的手術後介入物理治療,便是我們之前提到的不同領域的合作,骨科醫師負責開刀,物理治療師負責復健與訓練。但物理治療師更瞭解如何治療可以加速生活功能的復原,而骨科醫師更知道開刀的細節以及能負荷多少重量,所以良好的溝通與合作,才能讓病患得到更完善的醫療。


合作撰寫:好痛痛羅一強物理治療師(強物理治療所)
(上面兩個可以點進去按讚唷XD)


註:本部落格文章是以科普、衛教為出發點,不代表任何人的生理狀況。每個人的身體皆不相同,有任何疑問請詢問自己的醫師、物理治療師、專業教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