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痛痛 - 運動傷害 (6) 你今天夾擠了嗎? 肩夾擠症候群

好痛痛 肩夾擠症候群


好痛痛 - 運動傷害 (6) 你今天夾擠了嗎? 肩夾擠症候群



其實好痛痛最開始的時候 (現在也才開始三個多禮拜不是嗎) 就想寫這一篇。但肩膀實在很複雜、很難寫,而我們也想把自己定義在「無論誰都看得懂」的路線上,畢竟如果讀者看不懂的話那麼書寫的力氣也就白費了,所以要把事情簡化到什麼程度就變得很關鍵。另外我們都蠻推薦每篇文章最後面的參考資料部分,裡面都有更詳細、深入的文章、書籍可以閱讀。


好,回到肩膀,肩膀的基本構造可以先看一下這篇。複習一下,肩膀是個球窩關節(但你的窩很小),由肱骨(上臂)、鎖骨、肩胛骨組成。肩膀是人體中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所以會犧牲一些穩定性,這是為什麼有那麼多那麼多運動的人肩膀有問題的原因之一。



肩膀 骨頭 關節



肩夾擠症候群 - 症狀

如果你在做以下動作時會有疼痛感或是做不出動作,那你的肩膀可能有肩夾擠症候群,只是可能而已,也可能是其他問題:
1, 當你的手如下圖抬高,在60~120度之間會有疼痛感
2, 肩膀內轉的時候,例如下圖紫衣人右手或是稍息的動作
3, 肩水平內收的時候會有疼痛感
4, 棒球投手投球、排球殺球、網球舉拍、一些健身動作時會疼痛。
[引用、參考與改編自Perfect Combination]






肩夾擠症候群 - 原因

為什麼上一段所說的動作會疼痛?因為你的肱骨肩胛骨(肩峰、肩峰韌帶、喙突)夾到了你的一些軟組織(棘上肌、二頭肌長頭肌腱、肩峰下滑液囊)

肩夾擠症候群有分成關節外夾擠關節內夾擠。關節外夾擠的意思就是夾的地方是發生在肩關節外,也就是肱骨和肩峰、喙突夾到;而關節內就是球窩關節那邊在夾。

關節外夾擠又分原發性次發性,所謂原發性是指天生肩峰下的空間大小所造成的夾擠。在各種夾擠中能把旋轉肌夾到斷,是屬於這種原發性關節外夾擠,細說的話是肩峰有倒鉤的Type III — Hooked 類型的肩峰。如果你的肩膀是這種的,比較實際的做法是避免做會造成夾擠的動作。
[引用、參考與改編自Perfect Combination]


肩夾擠症候群 原發性

次發性的關節外夾擠,是因為你的肱骨(上臂的骨頭)沒有好好待在肩關節的盂窩裡。簡單說,還記得那個球窩關節的圖嗎?你的球沒有好好待在碗裡面。所以你的球和肩峰就把不該夾到的軟組織夾到了。

為什麼你的肱骨沒有好好待在該有的位置呢?原因之一是你做太多過肩動作,導致肌肉不平衡和小的撕裂傷,無法好好固定你的肱骨,肱骨會往前位移。

通常滑液囊會先受到影響而發炎,然後是肌腱炎;一旦肌腱全厚度撕裂,滑液囊和盂窩(球窩的窩)相通了,你的肩關節就會變得很不穩。


最後一個關節內夾擠是最麻煩的,好發於運動選手,或是劇烈運動的人,例如棒球投手、排球選手、游泳選手之類的。他們不見得是肌肉不平衡或是姿勢不正確,而是因為大量、高速、高延展的使用肩膀,長期下來旋轉肌、肩關節唇和肱骨產生了夾擠

例如棒球投手因為投球的動作,夾擠的地方會在盂窩後上緣、肌腱內側的位置;而游泳選手則容易夾在前側的位置。為什麼呢?你慢慢模擬投手、游泳的姿勢,去感受一下你的肩膀動作的過程大概就知道了。

你會發現有一件事情在我們網誌一天到晚提到:姿勢和肌肉。不良的姿勢會導致不良的肌肉使用方式,不良的肌肉使用方式會導致傷害,傷害的疼痛會使你改變姿勢....一種惡性循環。好啦,其實我們每天都在電腦前工作那麼久,也只有寫到這一段的時候會把腰挺起來坐直XD



肩夾擠症候群 - 治療

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醫生、物理治療師。肩膀很複雜,需要許多檢查才能抽絲剝繭找出原因。肩膀多複雜呢?之前訪問的一個物理治療師說在國外有物理治療所專做肩膀、只做肩膀,他就是肩膀超級厲害,光肩膀就可以吃很飽了。

肩夾擠的治療你需要對肌肉對症下藥,長遠來看物理治療中的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運動治療。因為透過運動治療,你的身體可以學習正確使用肩膀的方式,才能減低肌肉出狀況的機率。


下面有肩膀影片以及很好的參考資料。最後提醒一下,肩膀會痛就停止運動趕快就醫,不要拖,你可以使用我們設計的搜尋器來找診所和物理治療所。(連結點此)

更重要的一件事:我們訪問過很多醫療人員,他們提到一個共同問題:病患去網路上找資料很好,但是千萬不要自己代入網路上的資訊幫自己診斷,讓專業的醫療人員來為你服務吧




(2018/01/17 新增影片,譯醫人翻譯作品)



好痛痛的粉絲頁,來按個讚吧~




參考資料:

骨科物理治療學  (禾楓出版)
https://tinyurl.com/y7rzdb2y
Perfect Combination肩膀系列第一篇
Perfect Combination肩膀系列第二篇
Perfect Combination肩膀系列第三篇
Perfect Combination肩膀系列第四篇



註:本部落格文章是以科普、衛教為出發點,不代表任何人的生理狀況。每個人的身體皆不相同,有任何疑問請詢問自己的醫師、物理治療師、專業教練。


留言